#科学漫谈#
桐油,老一辈对这个东西怕是再熟悉不过。然而你能想象到吗?这个旧时寻常老百姓家家有的东西,竟然是曾经让美国支持中国抗战的关键!
桐油是什么?
桐油是一种很优良的材料,特别以其耐腐蚀性和稳定性著称。而中国是重要的原产地国,年日本侵华期间,当时中国桐油的主的产地广州和上海遭到了重创,桐油的供应也就中断了。
而此时美国正大量需要桐油,却遭遇了供货短缺,就这样区区一个桐油竟然改变了美国对与中国抗日战争的立场。年美国与中国签署了桐油借款条约,美国也正式支援起中国的抗战。
说起外交,桐油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国际流通。16世纪时,来自西班牙的学者门多萨就曾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感慨的说道:“涂有桐油的中国船只,其使用寿命竟能达到欧洲船只的两倍之长!”
这一发现,让桐油名声大噪。于是年,葡萄牙人便迫不及待地与中国达成了首笔桐油交易。
随后的上百年间,桐油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在欧洲大陆引发了贸易的热潮。尤其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桐油更是成为西方不可或缺的工业原料。如今,欧洲还特设桐油博物馆,用以铭记桐油对欧洲工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桐油究竟是什么
桐油,说起来这么传奇的东西其实就是桐树果子中提炼出来的果油!但历史之久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桐树,并逐渐发现了桐油的利用价值。
而那些种植范围广泛的区域甚至直接被叫做“桐国”,足见桐油在古代的举足轻重。
早在隋唐时期,桐油就被用于防水涂抹到船体,航海领域桐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接着到19世纪,法国的克鲁兹发现桐油的干燥作用也很好,就利用它来保养电缆和军械,桐油也因此水涨船高变得更加珍贵。
而桐油作为商品流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随着人们对桐油价值的逐渐认识,大规模的人工栽培桐林也开始兴起。为了规范和管理桐油的买卖与流通,宋朝官府还特设“桐油作司”,桐油贸易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北宋时期还专门编写了文献来介绍桐油——陈翥所著的《桐谱》,其中详细记载了民间大量交易桐油的盛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桐油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桐油的制取过程也算得上既古老又独特,还充满了现代化学的智慧。
首先要对成熟的桐子进行采集,采集时要主要精选表皮干燥的没有病虫害的果子,桐子的质量决定了后续桐油的品质。
然后对桐子进行清洗,清洗时要先用清水进行浸泡,然后用刷子刷去表面的浮灰和杂质。
接着就是把清洗后的桐子放到通风处晾干,晾干时要保证桐子不受潮,大概晾两天的时间就可以炒桐子了。
炒制桐子讲究的是小火,受热要均匀,把桐子炒熟炒脆,这样处理好的桐子才能开始研磨。
研磨桐子可以用研磨机或者石磨,要磨成粉末状才行。这样桐子的细胞结构就被破坏了,油脂就可以提取了。
磨碎的桐子被放到提取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剂,比如苯或者醚这些,利用的就是化学里的相似相容原理,充分搅拌均匀后静置就可以了。
分离出来了油脂,还需要进行蒸馏把溶剂去除。蒸馏的时候,不仅要控制温度还要控制压力,受热过度也会引起桐油的变质,当溶剂被彻底清除蒸馏就完成了。
蒸馏好的桐油还会有杂质和残渣,这时就需要对溶液再进行过滤,过滤后蒸馏的相对就比较纯净了。
还有最后一步精炼桐油,桐油马上就要制作完成了,精炼需要加热冷却等步骤,桐油的色泽和品质会进一步提升。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层层加工,纯净的桐油就生产出来了,桐油属于天然油脂,加工制取的过程很繁琐,每一步都需要智慧和技艺,很难想象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
桐油还能用来干什么
桐油除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也具有较高的干燥性和成膜性,他还可以形成一层坚韧的保护膜,对木材、金属等材料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桐油还具有优良的耐水性和耐化学性能,可以抵御多种化学物质的侵蚀。古往今来,桐油的应用遍布各个行业。
建筑领域它可以用于木材的防腐和防护,有效地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桐油还可以用于制作防水涂料、油漆、地坪漆等产品,为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提供保护。
在古都南京,在风雨飘摇中已经走过了余载的明城墙就用到了桐油。整个明城墙用的就是石灰、桐油和糯米汁作为砖石的粘合剂,城墙极为坚固耐久。这段城墙不仅长度是明朝时的世界之最,至今也是享有着最坚固城墙的美誉。
桐油在制漆工业是重要的原料之一。它可以制成各种性能优良的油漆和涂料。这些油漆和涂料具有独特的光泽和质感,被广泛用于家具、门窗、地板等木材的涂装。
化工领域它可以作为原料生产各种化学品,如脂肪酸、甘油酯、生物柴油等。这些化学品在工业生产中也是最基础的物质。
当然,桐油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例如,大漆(又称土漆、生漆)这一传统工业产物,就是以桐油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大漆具有独特的光泽和质感,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漆器,如漆碗、漆盘、漆盒等。这些漆器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在中国古代,漆器更是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深受皇室和贵族追捧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