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用油冻结还能吃吗来为您解密 [复制链接]

1#

每逢冬季温度降低时,家里的食用油就呈现“冻”态了,有的变成了固态的白色膏状,有的出现絮状物,有的出现一些颗粒,想倒出来都有困难!这时很多朋友不禁怀疑,是不是买到了有质量问题的油?

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担心,这时油在低温下的正常状态,就如同水在0摄氏度下会结成冰一样。这些都是食用油在低温下出现的物理现象,并不会影响或改变油的品质,更不影响食用。

而食用油从澄清透明转为发朦、结晶甚至冻结的状态,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首先,食用油主要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形成的甘油三酯。不同的油,成分不同,如果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低温条件下就越容易发朦、结冻,动物油的饱和脂肪相对来说更高,家庭中炖的肉类,放凉后表面就会凝结,就是这个原因。日常的植物油中,花生油比较容易发朦,而菜籽油十分抗冻。

其次,食用油中含有其它微量成分,如蜡质、谷维素、植物甾醇等。这些成分在较低温度下会缓慢结晶析出,影响油品的透明度,使油品出现发朦现象,甚至出现絮凝状沉淀物,蜡质是植物天然成分,对人体无害;而谷维素、植物甾醇等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营养素。

通常情况下:

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等在冬季会发生结晶析出或完全冻结。

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一般在室温4-10℃时,不会发朦;但如果在更低温度条件下长期存放,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也会出现发朦或凝固现象。

几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有的油发朦,有的油呈现棉絮状,有的出现颗粒状,有的又是呈沉淀的状态呢?

低温下,食用油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冻”态,是因为影响油脂结晶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

油种不同、结晶物质不同、降温速度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油脂受到的震荡程度不同等,从而造成的晶体大小、结构不同。

但这种外观的变化,只能说明油脂结晶的程度,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菜油、花生油、调和油在温度<10℃静置的情况下,会呈现发朦现象,如果温度继续下降,静置时间更长,则花生油、调和油中的晶体会慢慢变大,且呈现混浊及沉淀现象。

豆油在0℃下静置超过30小时,就会出现结冻现象。如果降温过程反反复复且有一定震荡时,也会出现沉淀现,结冻后的豆油,周围温度回升后,会逐渐融化成颗粒状晶体。

问题二、为什么同样是豆油,有的已经结冻而有的还没有呢?

不同品牌的豆油,精炼程度、加工工艺、储存环境各不相同,这些差别直接影响了结晶的速度和晶体的大小,从而导致即便是同一种油,抗冻性也会有所不同,油脂发朦结冻是液态向固态变化的结晶过程,同样是豆油,因为产地不同,脂肪酸组成、分子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在结晶过程中,有的不易形成晶核,结晶速度慢,而有的易形成晶核,结晶速度快。

问题三:为什么同一生产日期同一箱油中,有的已经发朦结冻了,而有的还没有呢?

油脂结晶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肉眼看上去相同的两桶油,会因为成分的细小差异,可能出现不同状态。

即便同批次食用油产品,其结晶过程也会产生差异。有的会先发朦结冻,而有的会迟一些,如果长时间持续地将植物油储存于特定低温下,都会发朦,并不是越早发朦的油质量越差。

总之,在低温下,食用油发朦凝固是正常的物理现象。其本身品质、成分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味道也不会改变,只要适当改变周围环境的温度,食用油会自然融化,恢复成液态,可以放心食用。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