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厦门家家户户的厨房中,一定都会有一种食材,这就是“盛洲”食用油。在盛洲的时期,他可是厦门家喻户晓的食用油品牌,以至于这个品牌还曾被评为了厦门特区30周年“影响力民生品牌”。但是,如今的盛洲似乎都快被人遗忘了。
盛洲背后的中盛粮油集团,曾经是享誉全国的厦门本土明星企业。但是,在年的时候,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中盛粮油集团破产后的重组方。也就是这个消息,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了,这家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厦门中盛粮油的创始人,名叫黄文传。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却一手创立出了福建省的粮油企业。那时候,人们都说黄文传在做着“比国家标准还要严格的食用油”。
他一生都致力于狙击“转基因”和“地沟油”,希望能为国人造出一个“放心油”。但是,这家粮油企业为什么会轰然倒塌,甚至被爆出负债30亿,最后还沦落到了申请破产重组的境地呢?可能厦门本地人也没有想到,负债,纠纷,破产......的确落到了这么一个踏实经营的实干企业家黄文传的身上。
黄文传的童年非常悲惨,年他出生在厦门同安马巷洪溪村。出生没有多久,黄文传的家就被划成了“地主”,成为了当时备受打击的人群之一。在5岁不到的时候,黄文传的母亲又去世了。所以,黄文传受尽了同龄人的欺负。
黄文传走到哪里,几乎都会遭到外人的白眼,甚至连亲戚都不再愿意和他来往。11岁的时候,黄文传才进入了学校读书。但是,刚刚读到2年级的时候,黄文传就被通知:“地主家的孩子不可以上学!”。于是,黄文传就这样被另眼相待,之后回家务农去了。
除了不能上学之外,无论是当兵还是去工厂做工,黄文传都因为“地主”身份被拒绝了。于是,黄文传没办法只能找附近的工地去当一个拉板车工人。那个时候,黄文传才13岁。从13岁开始拉板车,黄文传没想到,这一拉就是20年的时间。
他用一辆独轮车,每天起早贪黑的从山中往村子里运石料。可能换成其他人,没人能耐住性子做这种苦力将近20年的时间。但是,黄文传身不由己,没学问没知识,除了这种工作,他曾经想选择的路子几乎都被断了。
那时候,每天累得精疲力竭的黄文传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再有翻身的机会。年前后,洪溪村的土榨油坊面临着濒临倒闭。当时,村委会想要将其承包给私人,也能收回一点成本。但是,在公告贴出来半年多的时间内,几乎都没有什么人想要接下这个“烂摊子”。
当时,大多数人都是有钱看不上这个厂子,没钱的呢?也根本没有胆量搞生意。那年,黄文传33岁。而这个干了20年的拉板工人,竟然接下了厂子。
在决定承包了马巷镇洪溪村村办土榨油坊之后,黄文传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黄文传的妻子和岳父岳母都不同意他的决定,认为这生意肯定办不下去,迟早也是亏本。另一方面,黄文传仅有的一点钱都作为承包款缴纳到村里去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作生产资金。
当时,又因为小作坊的技术非常落后,坊里也只有4个人。不过,生意还是要继续做。于是,黄文传就带着工人们“土榨”。但是,就算一天到晚不闲着也只能榨出来80公斤的油来。黄文传决定了:“必须搞机器榨油!”。
黄文传将厂子关了,开始从亲戚,朋友到处借钱。之后,黄文传又找到信用社,靠一张嘴皮子终于贷款到了元。有了资金之后,黄文传从上海买了一套二手的榨油机器,他开始维修厂房,扩大生产。在承包年的时候,黄文传厂子的年生产力就已经可以达到吨食用油。
年的时候,黄文传重新征地15亩,又掏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大胆地向银行贷款。顺利贷款万元之后,黄文传将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鸟枪换炮”,将一个小厂重新包装成了一番,并且注册了“盛洲”这个商标。
年,黄文传去香港做考察。回来之后,他将自家的食用油包装从过去的大桶装油的简单包装转化成了便于携带的小包装和精包装。在完全改头换面了之后呢,黄文传的盛洲花生油开始在福建省内渐渐站稳了脚跟。
当时,在年前后的时候,黄文传曾经到处找人帮助代销。但是,不是被拒绝就是别人不看好。而在年的时候,就开始有多家代理商主动找到了黄文传,希望可以代销。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盛洲食用油已经开始小有名气了。
可能是从小的压迫生活让黄文传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做生意也是非常诚实诚朴。年的时候,全国出现了地沟油事件,黄文传第一个站了出来,发声称如果自家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以一赔十。
当时,厦门的街上出现了一个情景。因为盛洲食用油真的太受到信任了,几乎每家店的门口都贴着一张纸:“本店已经使用盛洲食用油,请放心食用!”。
年,食用业出现大变,多厂商开始涨价大赚国难财。但是,黄文传再次站了出来,发声“绝不涨价”。据悉,那一年,黄文传亏了多万元。
在年的时候,黄文传的“盛洲”食用油的年综合产能已经超过了63万吨,产值超过50亿,占了厦门市70%的市场份额。
而黄文传这个人的生活非常节俭,虽然拥有百亿财富,但是黄文传经常和员工在食堂吃饭,极少外出应酬,而他更喜欢将自己的钱都省下来捐给慈善机构。
就算在商海中纵横30多年,中盛集团还是被信贷收缩击中了。年到年,食用油市场遭到了3次宏观调控,中盛因此损失了近9亿元。在年到年期间,因为银行收缩了对中盛的授信额度,中盛的资金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就是资本市场风险过大,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会在哪一天到来。最后,中盛因为资金问题导致难补亏空,在年被厦门新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通过资产购买和品牌受让的形式,对盛洲品牌进行重整,此项交易作价4.2亿人民币。
这么一个厦门本土的食用油品牌就这样易主了,不过,收购盛洲的不是别人,正是银鹭创始人陈清渊。相信大家对陈清渊也很熟悉了,他的银鹭曾经也遭受过“被收购”的困境。
其实,我国有太多因为经营不善,又或者是创始人想要套现离场而被“抛弃”的国有品牌。不知曾经将银鹭拱手让给雀巢的陈清渊,能否带着这个创造过诸多辉煌,在黄文传手中成为厦门骄傲的“盛洲”,重新回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