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卢金盛
北海银行是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于胶东根据地的红色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奠基行之一,它通过发行北海币和发放贷款两大职能,为根据地金融稳定、经济发展、支持抗战、改善民需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战火中诞生
“七七事变”之后,在胶东这片热土上,多地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为了民族的自由幸福,他们举起抗日大旗、拿起枪杆子、组建抗日武装,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在这些队伍中活跃着两支比较大的抗日武装:一支是年12月24日成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三军),活动于胶东东部山区的文登县(今文登市),由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领导,是我党领导的胶东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该部发动了天福山起义,解放牟平城、激战雷神庙,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另一支活动于胶东西部莱州湾畔的掖县(今莱州市),在中共掖县县委书记郑耀南领导下,发动了玉皇顶起义,推翻伪政权,解放掖县城,年3月9日成立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掖县县政府,并组建起山东最大的抗日武装——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以下简称三支队),三支队不但抓军政工作,还抓经济建设,创建了北海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年8月12日三军与三支队合编,取消三支队、保留三军番号,三支队的军需部门、北海银行全部移交给了三军。8月15日,在黄县成立由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立了掖、黄、蓬胶东第一块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共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由黄县迁至掖县,宣布北海银行正式成立,以掖县北海银行为总行,黄县、蓬莱设分行(后蓬莱因战事未设)。9月18日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同年12月27日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部队合编前后皆有战事,加之部队整编事情繁杂,直到12月1日,环境稳定之后,才在县政府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以扩大社会影响。年3月,因日伪顽的进攻,掖县、黄县、蓬莱相继失陷,北海银行随部队转移到蓬莱草甸村(今草店村)之后,疏散人员、停止营业。根据党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同年8月1日北海银行又恢复营业,初期,胶东北海银行称总行,下设鲁南、清河两分行,年10月成立山东省北海银行,总行移至临沂,胶东北海银行改称分行。年12月1日北海银行与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无硝烟的战斗
抗战初期,在胶东版图上,日伪军占领着主要大城市和大部分县城、重镇,国民党顽固派控制着部分县城和集镇,中共胶东区委和五支队则分散在大泽山、艾崮山、昆嵛山、牙山等几个彼此分割的山区根据地。五支队不论从兵力配置、武器装备上,还是占据的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劣势,既要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又要与日伪军开展游击战争,三方地盘犬牙交错、此消彼长,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复杂,北海银行从没停止过工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北海银行的员工成功地开展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货币是经济血脉
经济是战争的基础,货币又是经济的血脉,控制了货币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北海银行从创建之始,便在根据地发行自己的货币——北海币,以北海币为武器,与侵华日伪、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激烈的货币对决。
发行货币,首先要解决票币印刷问题。三支队于年4月聘请原青岛中鲁银行总经理张玉田任行长,负责筹建银行、印制票币工作。由于日军实行封锁政策,根据地物资匮乏、人才奇缺,票版在青岛秘密制作,纸张由天津购买,票币委托掖城“同裕堂”印刷所印制,6月份发行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四种券别,加盖“掖县”字样,在掖县范围内流通。掖、蓬、黄根据地建立之后,北海币不再加盖“掖县”字样,在三县范围流通。北海银行恢复营业后,北海币开始辐射胶东区域内的各根据地,北海币由胶东区委机关报《大众报》报社代印,票面加盖各海区名称,在胶东各小块根据地范围内流通。年春天,在栖霞西北山区的蒲夼村正式组建起北海印刷所,是年7月反投降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八路军占领牙山,胶东抗日根据地东、西连成一片,为安全考虑,在栖霞牙山一带的康家村南面庙洼山山阳坡,开挖了一个三间房子大小的山洞。年底,印钞厂转移到山洞里,白天黑夜都有战士站岗警戒,印钞工作在山洞里秘密进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洞印钞厂”。从此票面开始加盖“胶东”字样,北海币在整个胶东根据地流通。年5月,又在乳山王家庵村成立了东海印刷所。年春至年夏,是胶东人民抗日斗争史上最艰难的时期,日伪军进行反复扫荡、疯狂蚕食、严密封锁,印钞厂更是敌人寻找和破坏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避免目标暴露,印钞厂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不停地转移、搬迁,遇到日伪军突然扫荡时,用料、设备就近隐藏和掩埋,人员疏散隐蔽,环境十分险恶,有的人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根据地的逐步扩大,票币需要量不断增多,印钞的票版需要更换和增加,由于自己不能制版,需要到敌占区制作,为防止敌人发现,先以“冥府银行”名义制版,回来后将“冥府”抠掉换上“北海”两字再进行使用。为解决制版难题,年5月1日,胶东北海银行在乳山冯家乡马家庄成立了制版厂,开始自己制作票版,这在山东的北海银行当中还是首家。抗战胜利后,年9月,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将印刷所和制版厂合并为北海银行胶东印钞厂,集中搬迁到根据地的中心地带——乳山崖子村。
货币发行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保持货币正常流通。北海币在流通过程中,曾遭受过敌人的围堵、攻击和破坏。当时胶东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山东省民生银行发行的民生票、由日军控制的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联银券、国民党“24个土匪司令”发行的地方券,还有各地商户、钱庄、银号发行的各种杂票。这些票币既互相搏杀、又狂印滥发,致使市场动荡、物价暴涨,百姓苦不堪言。法币受到日军的严格限制和沉重打击,流通受阻;山东省政府为筹集军政费用,大量印发民生票,贬值严重;国民党顽固派只管印发、不顾后果,他们发行的地方券“出门不管、完粮纳税不收”,老百姓损失惨重;伪联银券妄图在胶东实行货币“一元化”,排挤其他货币、强制流通、大肆印发,像一只魔爪,攫取社会财富,仅青岛市,年发行量为余万元、年底达到万元,不久突破1亿元,日本投降前夕青岛市物价上涨了倍,胶东市面上甚至出现了元大钞。所有这一切,给胶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更是斩尽杀绝,经常进行“铁壁合围”“拉网合围”等多种形式的扫荡、袭击;八路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此同时,也上演着一场不被人们所觉察、却更加残酷的货币厮杀。日军入侵胶东之后,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先后在青岛、烟台、威海、龙口设立伪“联合准备银行”分支机构,废除其他一切货币,强行使用联银券。对法币,禁止流通、低折收兑,用收兑的法币到上海套取外汇,再用外汇到英、美两国购买战争物资,用中国人的钱打中国人。对北海币,则实行严厉打击和彻底取缔,发现持有北海币的,票币撕毁、人遭毒打,甚至超过5元以上者枪毙。更阴险的是,专门印制假北海币到根据地购买货物,欺骗百姓、扰乱市场。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套取外汇受阻,继而调转方向,将收兑的和从其他占领区运进的法币,一起投入根据地,高价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试图摧毁根据地经济。北海银行针对日伪险恶的货币进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反击,在根据地,先是取缔各商户发行的土票、国民党顽固派发行的杂钞、日伪发行的伪币,只允许法币和北海币同时、等值流通;后因日伪向根据地倾销法币,北海币果断脱离法币体系,停止根据地法币流通,建立起独立的、以北海币为本位币的流通市场,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确保了根据地正常的经济秩序,取得了货币之战的完胜。
(二)培育源头活水
北海银行为了发展和壮大根据地经济,不仅发行货币、调节流通,还适时发放贷款、促进生产、激活源头。年创建初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为户民众和商户发放各种贷款5.6万元。综观抗战时期北海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重点培植农业。为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北海银行发放了大量的农业贷款,年至年,共发放农贷.7亿元,占了全部贷款的6成多,农贷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立政府贷款所,建行之初,由于银行人员少、又没有分支机构,年3月,专署和各县政府成立贷款所,北海银行将款项拨付给政府,再由贷款所向群众发放贷款。第二阶段,设立农民贷款所,年在专署级和县级的农救会成立农民贷款所,北海银行将款项拨付给农贷所,由农贷所负责为群众发放贷款。第三阶段,独立办理农贷业务,随着人员增加、机构逐步完善(先后成立北海、西海、东海、南海4个下属支行),年2月底,北海银行接管了农贷所,直接办理农贷业务,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贫苦农民、抗工烈属、荣誉军人及部分中农、富农。贷款的用途主要是购买农具、种子、肥料、耕畜、水利等。担保的方式大多是由村长或农救会长作保的保证贷款,也有以土地、物品(布、线、花生油)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抵押率为50%。贷款的期限是一年以内,分别有3、6、9个月,也可随时还款。贷款的利率一律实行低息优惠。此外,还因地制宜地发放了渔业、盐业、纺织等副业贷款。为了解决生产资料缺乏和对冲物价波动不稳的问题,荣成办事处在崂山区创新开办了实物贷放业务,借款手续在银行办妥后,凭借券到合作社直接领取实物。随着根据地逐步扩大、经济不断发展,北海银行的农贷业务迅速增加,年贷款余额只有18万元、年达到万元、年增加到万元、年陡增到1.2亿元。通过贷款的注入,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也更好地支援了前线,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年8月29日《大众报》报道说:“北海银行文登办事处,自年8月成立以来,到现在已有两年,计贷款万元。以43%帮助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贫苦农民在生产上的困难,发动了开荒,增加了产量,一方面改善了农民本身的生活,另一方面完成了公粮任务,并做到自给自足。以27%帮助了渔民,解决了渔民下海的问题,改善了渔民的生活……经过银行的贷款,各种经济已逐步发展,且大为可观的,这两年当中,总计增加根据地人民财富达万元。”二是扶持纺织业。年初,东海支行率先办理了纺织业贷款,据资料记载:“银行与妇联、纺织局、贸易公司联合开展纺织工作,妇联、纺织局负责组织,银行负责贷款,凭借券到贸易公司买棉花,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纺线、织布,全年共发放贷款万元,5、6月份就实现衣服自给,年末开始外销。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穿衣问题,还增加了妇女收入、提高了妇女地位……荣成垛山区堡子村妇女纺织组5人,贷款元,全年平均每人赚钱元;牟平5区段家村纺织组6人,贷款元,5个月时间赚得元,还没误了家务活。”三是培育工商业。抗战时期的工商贷款是以党、政、军直属企业为主,其他私营业户,凡对根据地军需、民用有利或购进必需品的,经介绍可适当给予贷款,利率比农业贷款高,期限一年以内。如:东海支行年工业贷款69户、金额34万元,商业贷款71户、24万元,扶持农民建起油坊、袜厂、鞋厂、印刷所等生产厂家,区域内商品自给率由年的20%提高到90%。四是投资创办企业。为切实搞活根据地经济,增加特殊商品的供应能力,北海银行还直接投资经营企业。成立合作商店,主要是从敌占区购进印钞设备及物料。建立合营盐场,与失业盐民一起经营盐场,增加食盐供应能力。独资经营工厂,先后建起造纸厂、肥皂厂、制碱厂、文具厂,保障根据地商品供给。五是经营大宗物资。为更有效地调剂市场、平抑物价,北海银行对花生油、棉花、棉纱、细布等大宗商品,直接经营,视市场变化情况进行购进与卖出。
“白天集合在山头办公、夜间分散在地洞里睡觉,大有原始人之风,以致枪炮之声虽起于邻村,亦不妨我算盘之声盈耳也……”这是当时艰苦、危险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银行员工敬业精神的充分展现。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大地的农舍、地道、树林、荒滩、山洞,都曾留下过北海银行的足迹,它的不畏艰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创新进取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北海银行人的奋斗历程将永载金融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