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位于山东胶东的饽饽店,愈发忙碌起来。在即墨古城南顺城街的一花饽饽车间里,一屋子五颜六色、造型奇特的花饽饽冒着热气。师傅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刻,库存快卖空,订单排到年后。
为什么一个馒头俩人做一天?
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例如可以做成金猪、吉祥牛、飞龙、小葫芦、石榴花、老寿星等形状,可谓“万千世界,尽在一团面中”。而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师傅们介绍说造型最复杂的花饽饽,如龙凤造型的,需要两人做一天才能完成。
元一个馒头,却供不应求!
造型复杂的花饽饽,一个售价多元,并且还供不应求,节假日期间尤为明显。
“手工花饽饽不比机器馒头一小时能做个,赶上年关,30多位师傅,一天忙活10个小时,最多只能做个小的花饽饽,平均每人不到80个。”饽饽店的负责人说,最近还是有不少人定制花饽饽,发来卡通照片要做一样的造型,师傅们赶不出时间,差点急哭。
随着胶东美食全网走俏,网络评论褒贬不一,有不少人质疑说:“再好看,不过就是一个馒头。卖上千元太夸张了,老一辈看到这价格不得气疯?”,还有网友说:“这太简单了,我要是学习半小时,我也能做,我高低也能卖个几百万一年吧?”对此,你怎么看?
据了解,花饽饽制作过程中,要用小麦粉、鸡蛋、花生油、牛奶,不能添加防腐剂;需用南瓜、菠菜、胡萝卜、紫薯、红曲米等各颜色果蔬调汁和面。面团要经三次醒发,做造型时要考虑效率,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成品口感大大下降。要做一件合格的花饽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非遗产品,价值大于价格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孩童满月等重大场景,人们都会制作花饽饽用于祝福、纪念,走亲访友也会送花饽饽。它是几百年来胶东妇女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蕴含了山海之美,揉入了淳朴的民风之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年,胶东花饽饽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使用属性(自己用的),另一种是社交属性(给别人看的),对于这个产品而言,它的社交属性明显是大于使用属性的,因为它被赋予了送礼/社交的功能,用于送祝福、送祝愿,情重于山,意义非凡。因此它的价值势必是大于价格的,尽管价格也不菲。
“工艺传承+模式创新”或是新出路?
在这个工业化加智能化的时代,各种商品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量产出来。山东花饽饽在网络上爆红之后,也开始通过”“社群团购”“直播营销”等形式将此传统美食推向全国各地,逐渐从各家各户的锅灶蒸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胶东大饽饽也因此突破地域性的局限,延展为山东的民族特色,并且在当地手工艺者、相关部门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作为伴手礼、节庆食品甚至艺术品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在传统食品现代化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从来并行不悖。有传统手工食品从业者认为“内容改良+外观不变”也是良方,做好传统口味的同时,新花样也是必须去开发的,这样才能“既勾起老同志的回忆,又吸引年轻人的食欲”,产品才能有大市场。
他们认为,“工艺传承+模式创新”或许是一条出路,“以继承传统为基础,将产品买卖融入社会,让现代人更愿意吃、更喜欢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传统手工食品自然就能得到保护,还能得到长足发展。”
对此,花饽饽艺术“大师”、非遗技术的传承者孙海燕却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花饽饽应该手工制作,她说:“馒头、饺子等面食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但花饽饽不可以。每个花饽饽,因为有着不同的造型而有着不同的寓意,它融入了人的感情,是不可复制的。”
小编认为随着产品销售半径及规模的扩大,用机器代替人工实现规模化量产是必然的结果,但在往往这个过程中由于对效率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商品同质化严重,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