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边炉#
海鲜,在广东它有一个独特的吃法:打边炉(可能跟大家的叫法不一样)。在广东,吃火锅被称为打边炉。
走走走,打边炉~打边炉啊,围着打咯~~都是放进去萨帕萨帕(涮啊涮啊)~~
靠海吃海的广东人,在大海和美食之间划上了等号。他们只需要水与火,即可遍历江海之间,变化万千的鲜。
凌晨两点,占地三万平米的黄沙市场,迎来了一天中的高峰时段,这里每天的水产成交量都在五百吨以上,是全国,也是一家24小时不停业的市场。
在深夜行动,是为了能让更多正常作息的人,在餐桌上尝鲜,枝姐今晚要为八家门店采购食材。
二哥仔~~欸,枝姐~~咁晚咁得闲啊?(你今晚很闲啊?)摞D蚌仔出来拣~~(那点蚌仔出来挑)生猛D嘅啊~~(生猛点啊)要多少斤啊?啥?几斤?(多少斤?)你等阵先哈(你先等着)~~
超过一千斤的海鲜,必须在凌晨四点前挑好装车。真正的高手,不仅要靠手力,也要靠眼力。
几多钱啊?(多少钱一斤啊)哽系要拣啦~~(当然要挑啊)靓嘢啊靓嘢~~(好东西啊好东西啊)够肉吗?哽系够肉啦,好似我咁肥~~(当然够肉啦,跟我一样肥)
在过去的16年里,枝姐经历了大约次通宵,每天的成果都会在天亮后,勾引广东贪鲜的味蕾。
广东是中国拥有最长海岸线的省份,每年的海鲜产量超过万吨;
这让广东人在处理海鲜时,显得更加从容。他们相信,不同的食材,都有它本来的性格,哪怕只有一锅清水,也能分辨出不同风味的鲜。
生长的环境本来就不缺材料~~好腌尖啊(好挑剔啊),就和挑剔~放下去那个时间很重要~~时间刚刚好呢,这个是滑嘛,太熟了,服务员都不好意思了,他没有水平~这才难,我们在吃食物嘛,并不是在吃调味料~四川火锅也很好吃啊~我们不习惯,拉肚子了~吃得在重庆打吊针了,受不了啊~好饭冇人食~~(好饭没人吃)啊哈哈~
赶在天亮前,枝姐送完了最后一家门店。
而在远离城市的海岛,啊劲和阿开刚刚出海。
在米长的主纲线上,依次挂满个鱼钩,这是渔民们只在近海使用排钩钓。
挂挡~放~
啊劲负责指挥,阿开控制方向。在这里想要尝鲜,不用再分秒必争,耐心成了更大的考验。
加点油门~好,慢点~
日落将近,多数渔获在码头被迅速交易,运往香港和澳门,成为挑剔食客餐桌上不同的菜品。
而离大海更近的渔民,他们对食材的处理则更为直接……
有乜嘢啊?(有什么啊)劲哥~好东西啊~好身材啊~还有好多啊,慢慢吃啊~
一锅清水,再加上一炉灶火,大海的味道,也就跃上了舌尖。
今天的劳动成果啊~劲哥,今天辛苦了~泥猛啊,好肥的~
泥猛,是阿劲偏爱的一种,只生在海港里的本地鱼。
无需刀切,整条下锅,等待着鱼肉爆皮而出的瞬间。
肉质在此时,抵达软嫩与紧致的巧妙平衡。
本地泥猛鱼价格不高,产量也很有限,难以大面积流通,是只有在海岛上才能吃到的专属美味。
从海岛码头到城市街头,比起上岸就下锅的豪爽,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会花更多的心思。
大米加水浸泡一夜,添加少许花生油和盐熬煮,可以加速淀粉的糊化,更容易获得粘稠的米粥。
加入鸡汤,大火滚沸,直到有米不见米,只取米精华。
将米渣滤除,只剩下细腻绵滑的米浆。
这就是广东顺德人发明的毋米粥锅底。
在精通涮煮顺序,和火候的行家手中,这锅浓稠的米浆,为的是最终将海鲜点亮。
这个放下去,大概八秒钟的时间~现在虾可以吃了~
贝类最先下锅,释放大量氨基酸和谷氨酸钠,为鲜味打底。
随后选择鱼虾蟹类,从淡到浓,鲜味不断累加。
在循序渐进的享用过程中,不一样的鲜甜,花样翻新地,化开在舌尖,也浓缩在粥底。
如果说涮煮顺序,是为了建立风味的框架,那么涮煮时间,也就是火候,则最终决定了口感的等级。
小象拔蚌,北部湾特有的贝类,本地人称蚌仔。
剖开象鼻,下锅涮煮20秒后,蚌肉的边缘开始卷翘变形。
涮煮一分钟左右捞起,蚌肉依然水分充盈,弹性十足。入口有淡淡的甜味,那是甘氨酸在舌尖上游移。若是慢了半拍,蚌肉纤维变硬,就只能看看别人大快朵颐。当火候成为追求细节的艺术,多了一重讲究,也多了一种鲜味。
同样一条草鱼,用直刀双飞打薄片,7到8秒即可烫熟。
如果片出整条鱼骨,切段品尝,就要多等上3到4分钟。
爽口啊,好食啊~~(好吃啊)会比较鲜滑吧~很健康,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需要养生~你们没有吃过吗?
啊劲和啊开,相约再次出海,今晚的兄弟聚餐,也许还会是一顿清水打边炉。
在黄沙,枝姐见识过的海鲜五花八门,家里常吃的那几样,却再普通不过了。
越是平常,往往也越是珍贵。打边炉,对我们来说,第一个是真的好吃,个家庭团聚,因为我们是很久没有家人出来这样子吃~打边炉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炉边上~不过每回都有人,抢我放下去的菜,比如我老豆~~(比如我爸爸)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般精彩纷呈。
面对物质的极大丰富,广东人在吃火锅这件事情上,却变得愈发纯粹起来。在看似简单的背后,是他们用精细和专业,完成了对食物本味的追寻。
编辑
土土土衣食住行
文献
《粤式海鲜打边炉》
出品
孙忠怀
导演
黄秋林、许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