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但它所含热量较高(脂肪含量约54%或一件约卡路里)。纵然萨其马味美可口,但仍应为健康着想而尽量少吃。
据考证山东沂水县当地人自雍正年间开始就有人制作这类丰糕,主要样式与沙琪玛无异,但多了砂糖和青红丝,吃的时候仍然是切块式样,当地人将这种食物与月饼一起作为中秋节的祭祀食品。
在香港,人们惯称萨其马为“马仔”。由于赛马赌博俗称“赌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指吃了萨其马后,便可在赛马赌博中获胜。
名称来源
在清代《五体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饽饽类)、《三合切音清文鉴》、《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饽饽类)中单词(saqima)对应语均为“糖缠”[1-3]。
《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一·饽饽类第三)中(saqima)的解释译意即:白面用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放洗过的芝麻制成。
至于“狗奶子糖蘸”的说法,《五体清文鉴·补编·饽饽类》、《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卷三·饽饽类》中有词条“枸奶子糖缠”[4][5],直译即“枸奶子、面粉的糖缠”,《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中释义为“枸奶子、面粉在芝麻油里炸过后,拌上糖稀,然后放洗过的芝麻制成”。《五体清文鉴补编》、《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中该词条后还有词条“葡萄糖缠”、“白糖缠”[4][5],故枸奶子糖缠应为糖缠的一种。
古法
旧时萨其马的制作方法有记载于《燕京岁时记》:“萨其马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进,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指出了古时候萨其马由冰糖、奶油、白面粉等制作成;当中“饽饽”是北京方言,意指糕点或馒头之类的食品。
王世襄先生说,“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
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粉,细切後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
时至今日,萨其马的制作方法已被改良:大约由鸡蛋加入面粉制成面条状再下,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制成糖浆後与炸好的面条混合,待乾而成。以鸡蛋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点心。有时也写成“沙其马”、“萨其马”或“萨齐马”(“马”字亦作“玛”)等。
原来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清朝时期,逐渐被葡萄乾、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枣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详见《饽饽铺与萨其马》一文)[6]
沙琪玛美图
原料:
精面粉、干面、鸡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饴糖、葡萄干、青梅、瓜仁、芝麻仁、桂花
制作方法:
*鸡蛋加水搅打均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面团静置半小时后,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细条,筛掉浮面
*花生油烧至℃,放入细条面,炸至黄白色时捞出沥净油
*将砂糖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加入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单丝即可
*将炸好的细条面拌上一层糖浆;框内铺上一层芝麻仁,将面条倒入木框铺平,撒上一些果料,然后用刀切成型,晾凉即成
*锅内花生油用微火烧至八成热,将卷圈下入油锅中炸约1分钟,待其呈金红色时捞出即成。
家庭自制
材料:高筋面粉克/发酵粉1小勺/鸡蛋3个/水20cc左右/
沙琪玛
糖水材料:砂糖克/麦芽糖克/蜂蜜15克/水40cc左右/
其他:葡萄干等。
做法:
1.将面粉、发酵粉、鸡蛋加水混合搅拌,然后在案板上揉成面团,醒10分。撒上面粉防粘,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向中心折叠(折成4折)。用刀切成细面条状,再加面粉将面条播散,然后放入油锅炸(中火)。建议多炸一会会更脆,炸好后捞起沥油,待用。
2.将糖水材料放入锅里用中火熬,直至可以拉出丝来为止。
3.将炸好的面条放入熬好的糖水里搅拌,同时加入葡萄干等。搅拌均匀之后,放入涂过油的盘子里,用手压紧压平。完全冷却后,切块装盘即可。
特点:
口感绵甜松软,色泽金黄,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味道香浓。[7]
营养成分:
1.富含碳水化合物,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储存和提供热能,调节脂肪代谢,节约蛋白质。
2.富含碳水化合物,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
适宜人群:适宜营养不良的人群食用。
食疗:
补充能量:含碳水化合物,糖类,能迅速为身体提供能量。
亲爱的们,你们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