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好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大家对理财产品一定不陌生,一提”理财产品“脑海中就飘现到这两个场景。
喂,王总,公司最近代理一个收益率很高的理财产品,份额很紧俏,我给你留了一些,你什么时候有时间,让章小姐来介绍一下。对,就是你熟悉的章美女。
第二个场景:孙老伯,这是风险提示,你签个字,你懂的,也就是个手续。放心,我们这么多年都是刚性兑付的!”一群黑色职业装美女给你宣导理财产品的“高利率,无风险”,让你赶紧交钱签合同。拿着理财产品合同一看,12个中文字以上的奇怪名称掺夹杂着几个英文字母。通篇就只认识”利率18%“,计算利率的逻辑用20行微积分的公式。我负责任地说,法官律师都是文科生,看一天也看不懂,更何况是一些识字不多的老年人。
现在的这批老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度过的,对市场经济形形色色的玩意儿见识少,又恰巧遇上拆迁、房价暴涨和退休金较高,这真的是人傻钱多,不骗他们骗子都不好意思了。他们贪婪保命,常中招”高息理财+神奇保健品“。
我家已经中招了!快70岁的老人,看不懂短信的文化水平,在农业银行办存款时,被几个制服女人忽悠了,全买了红双喜保险,十年期,每年要付款2万~3万元,相当于他退休年工资的80%。由于我每月给老人钱,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买了保险,老人回家后一直没说。最近,小辈偶然看到老人手机的催款短信,才知道存款全变保险了,要72岁才能取。老头老太因为几十年的是是非非,内心已经不相信亲人,而相信热情友善的外人。这就是理财产品和保健品泛滥成灾的基础,而且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理财产品种类复杂,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对投资人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我是n年前法律系毕业的,但如果不查资料,我也很难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嵌入式衍生产品、ETF、资管、红双喜保险、众筹、货币基金、黄金交易。大妈唯一看得懂的是,收益率18%,比存银行好。跳完广场舞,看见上半场有几个熟人吹牛皮,就立即心动了,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不管真假就冲进去了,一旦“中奖”,对一个家庭就完了。而那些害人的理财产品销售员,真有问题,一走了之。
货币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要债务人拿出足额房产,到房产局登记抵挥那么10%的利率你也很难贷出去。如果不要任何抵押,有人愿意出30%~48%的名义利率。大家想想为啥?因为他们压根没准备还钱。现在名目繁多的理财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基金,其实也面临巨大风险。一方面筹钱难,给出18%的收益率,还要像房产中介那样拉客户。另一方面,至少要24%的利息才能够贷出去,但愿意接受这么高利率的企业,可想而知是什么货色了,于是在上半场,理财公司靠资金池混。下半场,就看你家老头运气好不好了。
所以要看紧家里的老头老太,估计他们也不会听你的。如果他们不幸买了理财产品,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一是如果投资失败,你就要无休无止去找理财公司,撒泼打滚,索债尖叫,哭天抹泪,来回报案。二是损失后果由你承担,老头老太的医药费就靠你了。三是要请长假,陪伴他们,防止出事情,特别是精神恍惚。四是你的心情也会极度恶劣。
我现在发现,老人被骗了几万元还算是小损失。今后如果哪家骗子发明了“免费担保一次,就送大桶花生油,当场返现元,”那你家房产证也没了。很多亲友因为自身贪小便宜+文化程度低,被那些卖各种理财产品和借贷的人拖下水了,有的人因为误解,自以为找到了发财捷径,还继续拖其他亲人下水,现在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真的很可怜。
要想完美避坑,今后就要远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有点闲钱的,可以买一些5%以下的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或活期存款。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技术牛人、销售奇才的,可以去创业。如果你认为自己心够黑的,可以去卖10%以上的理财产品或保健品。
部分内容摘录《菜场经济学》,若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希望文章能帮助大家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