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P的家第二卷爸爸妈妈的小时代 [复制链接]

1#

第二卷

过年了,昏黄的煤油灯下,一大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爷爷奶奶、爸爸他们8个兄弟,3个收养的女儿,共计13个人。看大家吃的那么开心,走过去一看,以为会有什么美味,原来基本上是地瓜片,腌制酸菜,还有很多现在没见过的。

妈妈说,现代的人都拿来喂猪了,但以前可是主食呢。

为什么说是8个兄弟呢?其中1个,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没了。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会问爸妈,怎么没有七叔呢?他们也从来不给正面答复,是觉得我太小了听不懂吧。

为何说是七叔,因为我爸排行老六,接下来就叫八叔,所以,从来没有叫谁七叔。

一到过年,哪里有七荤八菜、更别说大鱼大肉了。有的就是一个人一副碗筷,杀一只鸡一大锅汤煮,一人一大碗汤里能有一块肉就可以高兴很长一段时间。妈妈经常这样说,那时候总是眼睁睁的看着一大锅的汤汤水水,上面飘着几块零散的鸡肉,哪像现在的你们,一个个都不爱吃鸡肉鸭肉。

妈妈说,奶奶站在灶台边,妈妈在旁边烧柴火,看着奶奶掌起一个大勺子,哐当一下,从底部捞起,以为能有几块肉肉吃,没想到可能是一小片鸡皮或者鸭皮,愣是没看到几块肉。

猪肉更是不敢想,一斤几毛钱,也舍不得买。都是节假日,忌日,春节才买一点点,有点荤的味道就可以。什么叫做点到为止,我也想象不到。

最有趣的是,吃海蛎的时候,家里根本就买不起海蛎。每当卖海蛎挑担子的人挑到家门口时,奶奶总是叫住挑夫,希望泡海蛎的水拿一碗。这碗水拿来做什么呢?就是在煮晚饭的时候,添加进去增味道用的。晚饭虽然没有海蛎,但是总能飘着一股香喷喷的海蛎味,可解馋了。

不知道卖海蛎的人会有什么想法。听到有人呼喊她,以为有生意了,结果不想竟是舀一碗海蛎水的。

那个年代吃的是粗茶淡饭,不是,粗茶淡饭都谈不上。那时候闹饥荒呢,他们能安全、健康、平安长大,已经是万幸了。然而那时,他们的身体状况却比现在娇生惯养、吃好喝好的年轻一辈壮实很多。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没有貂皮大衣,妈妈说,那时候身上可以穿7、8件衣服,都是薄的单衣。妈妈说,小时候穿的衣服不知道是哪个哥哥的,一个个传下去继续穿,很多年的衣服了,也不会坏,即使破了,那就用针线缝缝补补继续穿。从来都是粗棉麻衣,即使是寒冷冬天,哪儿见过什么羽绒服呢!

第一卷讲到,妈妈是奶奶抱过去的童养媳。

虽然是被抱过去当童养媳,但是跟自己的生父生母以及4个姐妹还是有联系的。在妈妈9岁时,外婆过世了,那时候的她竟开始懂得生死离别了,已经知道怎么哭诉了。此地的哭诉应不是简单的哭哭啼啼,而是带着农村一种特有的带着节奏的办丧事式的时候的哭腔。是不是那个时候开始,妈妈就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但是毕竟从小没有自己父亲母亲在身边的教导,在妈妈心中,始终是一个遗憾吧。

家里虽然穷,妈妈还有去读一点书。但总是半吊子,说是读一年级跳级一年,上课经常没。

是她不想读书吗?

不是的。

因为要放羊放牛做家务。

喂羊,喂牛,跟着大黄牛,小黑羊后面的妈妈,看着别人家小孩子开开心心去读书的身影,不知道妈妈当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索性到五年级就她放弃学业了,一来总是跳级进度跟不上、二来家里也没有什么钱了。天资聪颖的她,据说当年的功课是很优秀的。

这点在我们三兄妹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爸爸妈妈经常开玩笑说这都是各自的功劳、丝毫不肯让给对方。

说起过去的故事,妈妈眼眶总是泛红,摇摇头,无奈的苦笑着。除了放牛放羊,田里干活更是少不了。

闹饥荒的时代慢慢过去了,大家开始分配点土地,大家开始自己有收成了。农活开始多了,挑水,劈柴,挑木头回来烧水煮饭,挑粪浇菜施肥,这样的事情天天在做。

从十岁开始,小小的肩膀,总是能扛起十几斤,几十斤的重担。

那时候的田地是以亩为单位。

妈妈很小就要跟着大人,跟着哥哥们去田地里干活。那时候一年两季,4月开始插秧,期间要不断排水给田地浇水,并施肥。以前哪有自动化,全部都是人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一人一边拉着绳索,中间系着一个小水桶,一起用力把桶扔进水池,一起同时把水桶吊起来,将水倒入农田水沟中。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着,数不清有多少次,就是这样重复着,一直到整片农田都有水了。

等过一段时间,又要施肥了。一个背着一个施肥的工具,一片片农田的确认过去,直到6月,水稻成熟了,开始收割水稻。镰刀拿起来,腰弯下去,一把一把水稻的收割。一片片农田收割完之后,对着古老的木桶中有一块板,水稻一把又一把的用力甩,直到稻谷粒全部打落为止。这就是农忙。

收割完的稻谷,一袋又一袋的挑回去,走路回去。农田很大,道路很远,走到家都要几公里,甚至十公里以上,更何况还要挑着重担。

没有电动车,没有自行车,是用妈妈弱小的肩膀挑回去,路很远,但只能这样走回去,来来回回。当然,还有叔叔伯伯宽厚的臂膀一起挑回去。

挑回去之后还要每天晾晒,每天收起来,怕下雨怕回潮,到第二天,再晾晒,直到晒干。

接着翻翻收割完稻谷的田地,紧接着用来种花生,或者种地瓜。过一段时间就要收花生,或者收地瓜。

这些收获之后是拿来吃的吗?

不是的,花生拿去炸花生油,地瓜呢?拿去裹成地瓜粉。

妈妈小学毕业之后做什么呢?妈妈从来没说过了。

可是,可想而知,农活,农活,农活。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

那爸爸在哪里呢?

快看,学校里一群小男孩在打架。

远远看去,有一个小身板竟是那么熟悉。

原来,那就是我爸爸小时候的模样,人小鬼大,带头在那里打架。穿着粗布麻衣,一双破鞋,背着旧不包,一副自己是无敌的模样,站在一群大男孩中间。

原来,他的后面站着几个自己的哥哥,旁边还跟着两个小弟弟。

男孩子的童年是不是就是皮的很。爸爸最好的伙伴,该不会就是大自己三岁的五哥吧。两个人形影不离,一起读书,一起打架,一起干活。

学校特别远,好几个村庄合起来才有一个土建学校,爸爸他们住的村里没有学校,需走到很远很远的其他村庄去,每天一走路都得走几公里,但他们并不寂寞。一路上都是跑的去,跑的回,在土泥路上肆意狂欢,仿佛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仿佛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不信你看,那个调皮的小男孩,眼里有星星。

爸爸说,小时候总是欺负妈妈,不带她一起去学校,因为她太慢了。他们男孩子都是跑的,一路玩石头,晚泥土,一路玩着去学校。

而妈妈呢,放羊一下,喂鸡鸭一下,慢慢吞吞才收拾去学校。有时候到学校的时候,学校已经上完一两节课了。

此处很想穿越回去抱抱我的妈妈。

爸爸比妈妈大2岁,妈妈上学时,爸爸也在学校。那时候的他们,是兄妹。

爸爸说,读书时,几个兄弟年纪差不多,好几个一起上下学,刚好在同一个学校,一群人在,简直就是孩子王。打架斗殴,那时少不了的。其实爸爸并不是混混,他还是很认真的读书,很认真的帮家里干活。挑水,挑粪,田里干活,样样不落。

以前一学期学费5毛钱,爸爸总是会赢得奖学金,最后把学费赚回来了。学校发回来的五毛钱,爸爸总是上交给奶奶,让奶奶来支配生活开支。爸爸说,以前上学从来没有买本子、笔,这些都从学校奖励回来了。

嗯,爸爸骄傲的说自己以前可是学霸。上了年纪的他,总是一壶酒一喝,就开始回忆过去。

那时候的1分钱,可以买好多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去掉柴,去年茶吧。生活里,哪样不是需要钱来买呢?

学业优秀的爸爸,考上了高中,是所有兄弟姐妹中学历最高的。他终于可以摆脱小村庄,去到相对较远的其他镇上去读高中了。

一家子都为他高兴。

爸爸的大哥都比爸爸大快十岁,那时候,大伯当兵了吧。所以,小时候的爸爸,也立志要当兵,为国争光,保家卫国。

爸爸的五哥没有读书了,去参军了。

他的两个弟弟,也不好好读书,也辍学了。说是不好好读书,又有多少因素是因为贫穷呢?读书需要付学费,虽然那时候是几毛钱的学费,但是,妈妈说,那时候买米买海鲜都是已分为单位,几毛钱算是很贵了。

孩子们长大了,自己老了,如果都去读书了,家里的农田自己体力不支,也干不了多少。爷爷奶奶是不是也有这样想呢。

我想我的奶奶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