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ID:Z
提到“种草营销”,又爱又恨;爱在,的确能给商品起到传播作用,占领用户心智;恨在很多指标无法量化,难以衡量。
比如:
我身边一位老板按照乙方公司提案,花大几十万,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种草后,得到几个品牌关键词,以及几十单销量后就没下文,他最近还在想,几十单是不是工作人员下的。
基于这种情况,加上近几年大多中小品牌日子并不好过,使得品牌方花钱逻辑发生严重变化,“可花钱可不花的钱一律不花,不能衡量效果的钱尽量少花”。
显然,种草有没有科学的方法,能不能用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是否具备长效“可复利”性经营,慢慢成为科学种草的题中之意。
问题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革命4.0》,让我印象深刻的知识蛮多,比如那句,“市场变化比市场营销更快”(Marketchangesfasterthanmarketing)。
按照黄金圈法则,想理解如何(what),我们必须从为什么下手(why)下手,不妨思考下,种草火了多年,为什么还会失败?一大关键原因是,对于种草理解太过简化,用户变精明了。
比如:
此前行业内,流行一个关键公式,新品牌=篇小红书+篇问答+头部KOL带货+短视频平台种草,至今,这种公式现在还有人用。
到底有效吗?“短期有效,长期未必”,为什么?
在较短时间窗口内刺激声量,打响市场帮助品牌从0-1的进步,然而,效果能持续多久?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因为消费品牌当前面临增长乏力问题。
归根结底,因为短期声量没有转化成长期品牌力。
事实上,这种窘境也暴露跟风式种草的一些问题,若仅在内容上发力,就会会存在只入眼,不入脑;显然,种草内容功利性太强,不一定得到平台推荐,且不能触达精准消费者。
加上品牌缺乏对种草内容的衡量,自然就很难回答,种草是否存在效果,以及多久能产生效果的问题,除此外,散弹式投放也很容易造成”种草“失败。
就像,我身边一位做投放的朋友,每次种草都特别强调ROI,以至于投放就必定找一些”转化效果“优质的号,必定没问题对不对?但核心在于“种草链路割裂”,无法沉淀“搜索标签”。
举个例子:
做洗头膏的品牌,经常投放一些短视频爽剧,乙方(博主)制作内容时,会想方设法做到“无缝植入”,整体下来看似丝滑,却无法给用户留下心智。
短期看似占便宜,从全链路看,品牌不同种草动作之间难以协同和联动,就会导致营销数据和人群标签,无法持续累积、再利用,缺乏整体性、全局性和持续性。
很多品牌还缺乏对场景、内容与产品三者连贯性的把控,我和一些品牌做交流,他们承认种草营销效果不错,问到哪里不错,只能用感知到的经验,或某阶段散投消费者的反馈,告知我。
举个例子:
品牌种草时会通过“暗号”,引导消费者去店铺、领取优惠券下单,原本元的商品,通过暗号可能只要98元,然而,消费者冲营销视频而来,薅完羊毛后就再也没有二次消费。
这种策略没什么问题,但并不科学,你只能判断性质,在程度上根本无法指导种草策略和具体实践,下次还是盲投,没节奏、没规划。
另外,还存在“光种不收”的情况。
这类品牌做抖音不久,市场部不善于借助“直播、短视频、商城”三者形成闭环,他们知道很重要,是趋势,也知道每个月需要拿出来部分钱种草、投KOL,但是,就等着用户意向闲逛时自主下单。
你会发现,后台标签被品牌打了一大堆,就是不知道自播、达人播帮收,最好的办法是,达人种草后,对和达人视频互动过的人,用千川投放,二次触发进行转化。
还有各种关于“种草细节”问题,不逐一列举,这一切关键,就是对科学种草认知不够深刻,没有系统了解够抖音的种草逻辑。
诚然,虽然抖音有海量用户和创作者,如果你无法建立“抖音种草全链路思维”,根据兴趣,在对的场景提供商品与内容,那用户就无法与产品发生化学反应,自然就失去价值。
行为
再回到种草逻辑上,商品、内容、场景匹配固然重要,但种草内核应该是,先认知到人群发生哪些变化?
信息一般分为“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前者用户通过“搜索框解决”,后者通过订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