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如果要问我“超市油”和“农村的自榨油”相比较,哪个更好的话,这答案肯定是“农村的自榨油”更好,因为我就是吃农村自榨油长大的。
在我们当地农村,冬季去城里走亲戚的时候,喜欢带上一小桶农家自榨油,这是农家自产的招牌好东西,城里人也喜欢。
以前农村榨油都是在农活收拾妥当,冬季大雪飘飘的农闲季节,这时村里的油坊开张了。农户家里的花生去壳后,花生仁里面的杂质和小坎坷都用簸箕扇除。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更加细心,把里面的坏果一一捡出来,收拾干净后装在大袋子里。
油坊里提前报上名,按照各家报名先后顺序和花生的重量多少,排好日期。备好油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就可以了。榨油的那段时间,整个村子里都洋溢着花生油的清香。油坊里面日夜炉火不断,大号铁锅里面翻炒的花生,屋内的温度也是直线上升。
来来往往的人们,运花生仁进来,榨油后再把花生油回家,谈论最多的是花生出油率的高低。谁家的花生出油率高了,左邻右舍都会打听是什么品种,以此为参考,明年也会调整自家的花生种植品种。
如今的油坊开张时间提前了,果农还在山里忙着摘苹果,有些村里的油坊就开张了。是因为时下有部分城里人,购买农家花生,自己到油坊榨油。油坊提前开门营业是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要。同时提前榨油,也可以提前出售,说到底也是顺应市场的需求。
今年的花生结果多,却不饱满。是因为秋季还有几天的时间拔花生,遇到了持续降雨。地里的花生没十分成熟,有的己经开始生芽。老百姓着了急,担心花生烂在地里,只好提前下手抢收。
父亲今年种的花生不少,大约有三亩多地,是想多打点花生油。谁知还没收获遇到降雨,只好提前抢收。晒干后的花生果装了44豆粕袋子,别看一大袋子,其实果仁并不成,拿在手里轻轻一晃“唰啦唰啦”作响,这样的花生一大袋子也就三四十斤,并没有太大的重量。
不成的花生,也就是农村老百姓常说的秕花生,吃起来甘甜好吃,出油率并不高。用父亲的话来说:今年的花生出油率能到40就不错了,弄不好也就37到38。这里的40、37、38,指的是每百斤花生榨出的花生油重量。按照往年的花生出油率,最少在40以上,十分成的花生会在45斤左右。
总之,“超市油”与“农村的自榨油”相比较,各有干秋。就我个人而言,认为“农村自榨油”更好一些,从小时候有记忆开始,家里吃的都是农村自榨油,直到现在依然是这样的饭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