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一章雨季1945被押1油坊
TUhjnbcbe - 2023/5/5 21:19:00

|一九四五被押

**清初,设置山东省。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山东省委。年6月1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

**年10月,日军大举入侵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年1月4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日军长驱直入,当日攻占兖州、曲阜、泗水,5日侵占邹县,8日济宁失陷,10日侵占潍县、青岛。11日,蒋介石在河南开封以召集北方抗日将领会议之名,将韩诱捕。17日,日伪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因为担心抗日者隐藏攻击,日伪维持会颁发布告,禁止胶济铁路沿线及省市公路两旁米内种植高粱、玉米、谷子等高杆作物,只准种地瓜、豆类短茎庄稼。23日,国民政府任命沈鸿烈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市长。24日,蒋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等罪将韩枪决。

**年1月,青岛日本总领事、青岛日本海军特务部长、青岛日本陆军特务机关决定,成立伪青岛特别市公署。一年后,在日军监督下,以伪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汪精卫、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委员长王克敏、南京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为代表的三个日本傀儡集团在青岛胶澳总督官邸会谈,通过了伪中央政府大纲、国旗、首都等案。史称“汪伪青岛会谈”。

**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即后来的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年新年伊始,日军又对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八路军带领军民坚决反击。正月十八,母亲出生黄海边的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的海靖区东麦家村。

**清末,海靖所在县域分属述州、胶州、胶澳租界管辖。抗战初期,当地存在国民政府和日伪双重政权。年,又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述遥边办事处。到后来,年撤办事处设逯麻县和述遥边县,海靖区属逯麻县。不久两县合为述遥县。年述遥县析置逯麻县,述遥县并入遥县。年9月,划遥县及青岛部分地区建立遥澜县。

**东麦家地处丘陵,但是水源丰富。面水背山在民间是最好的风水,南面有淇家河水库,背靠青山峻岭的瑞谷山。遥澜的十多条河流都来源于中部山区,山上淌下,清清洌洌,向东,向南,向东北,汇入黄海。其中,瑞谷山南坡下来的雨水汇积而成的棠河,纵贯海靖,淇家河、小链子河都是它的支流,最后流入黄海。一路上,不急不缓,日夜流淌,遇阻则攻,不通则绕,小弯随处可见,但始终朝向大海,蜿蜿蜒蜒四十多里,滋润了两岸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们。尽管这里属于温带湿润性气候,但是往往春旱,秋涝,晚秋又旱。这些断断续续的季风雨源型河流,润泽了这片以农为主、耕地少而贫、生产落后的土地。

**年8月,日伪召开青岛“促进华北新建设”大会,强调奴化教育、统制食粮、剿共和掠夺经济物资以维持战争四大要点。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山东省行政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设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机关。11月,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改称伪青岛特别市政府。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8日,蒋介石任命国民党青岛保安总队队长李先良为国民党青岛市市长。同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组建青岛市委、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准备接管。9月17日,李先良正式接收青岛行政。19日,中共山东分局依照上级部署,确定以后青岛工作转为隐蔽斗争。10月11日开始,美海军陆战队2.7万人由关岛乘军舰登陆青岛。25日,青岛地区受降典礼在汇泉跑马场举行,由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中将特派员陈宝仓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主持,青岛日军司令长野荣二为投降代表。11月,美军第七舰队运载国民党新编第八军3万多人由九龙到达青岛。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仍将青岛定为行政院直辖市。

**随着国内外局势和山东形势的变化,这个俯瞰黄海的小山村也并不平静。年前后的事,是母亲关于她的家族最早的记忆了。如同那个时候的中国一样,她的童年充满了颠涵流离和无数的不确定。

油坊

**母亲:老家管花生叫果子。我姥娘家名就叫果子庄,就是收花生的。不打(榨)油,光收花生,带皮的。收了花生再咋处理,我就不知道了。俺们一去,人家都说是果子庄的外甥啊。

**我们家只是比人家多几亩地,我们和我三爷爷家开油坊,两家雇着一个人,帮着干活。他家几天,我家几天,两家轮换着干活,就这么着。

**使马拉一个大碾子。那个碾子砣有我那么高,很高很高一个大碾子砣,我够不着啊上边,底下带着个大碾盘很大啊。我奶奶说,当初是扎着架子,不知道多少人才弄回来的,不知道码(从)哪买的。挺大的一间房子里,就安那一个碾子。我常去玩,看压花生米。中间填上,底下下来胚了就。把果子米压碎了,压完了,上锅炒。炒,炒熟了才能打嘛。弄到里屋来就打油了,打油卖。我三爷爷是垛把头,踩垛。踩垛,就是一道工序。弄成胚使草包起来,用脚踩啊,缅啊。前面脚踩,后面脚缅。我都看,小孩去看。把胚包起来,两边使上夹板夹着,往外挤那个油。

**那时候很小,影影忽忽(模糊)知道,不大记事。

**“两家雇一个人”的油坊,是母亲家一亩三分地之外的一个副业,是她的祖辈和父辈为了一家老小而不甘于受着一亩三分地之外的一个指望。

**那个年月,当地家庭的主要副业有粉坊、油坊、糖坊、豆腐坊这“四坊”,以及木匠、瓦匠、铁匠、石匠这“四匠”,还有条编、竹编、草编和烟花爆竹、泥陶等手工业。

**父亲:老话说,冷粉坊,热油坊,不冷不热开糖坊。开油坊很苦,特别是炒胚的人,没有穿长裤和上衣的,都是穿一条裤头,坐一个小板凳在锅台上。手拿一把铁锹在40-50度下不停地翻炒锅里的花生胚,锅底下不停地烧火。花生胚刚放锅里炒时有水分,这时炒胚的人全身是汗,顺脸淌。再炒一会,把胚炒到全熟变成微黄色。这时胚就全散开了,就可以榨油了。榨油有两种方法,一种用稻草,一种用布包。用稻草麻烦,用布包方便,也快。一般都用粗布,把炒好的胚包在粗布里。趁热包,趁热榨。包好胚放进模具里盖上盖子,安上木楔子。用大锤击楔子,这时,花生油就淌出来了。每8斤花生胚能出3斤油、5斤花生饼,温热的花生油散发着浓浓香气。花生饼是很美好的食品,放在嘴里,越嚼越香。当时的年代,没有一点的浪费。

**打出的花生油卖给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们,他们担着油和花生饼四乡叫卖,有时也给较大的村、镇粮油店批发。一年下来,去掉一切本钱,剩下微博收入,全家老老少少就很满足了。

**母亲说,那个时候,家里吃的主要是花生油。作为当地主要经济作物,花生是个好东西。自己种的花生不但能供家里吃口油水,还能出去卖钱养家糊口。尽管自家油坊榨的油没有商标,有的只是自家的信誉。在母亲的印象里,油坊往往秋后开工,一直到春耕大忙前才收摊。

**母亲:我爷爷可能管个账目啥的,和我父亲,跑个外什么的。我三爷爷干活,叫垛把头嘛,有名的。我三爷爷就划了个中农,我家就划了地主。就这样划,其实那都是一样的人。人家说,像我们家这样的一般在别的地方划不上地主。在我们村里,它就给你划上。

**村里有几个大户,有的叫天湖堂,有的宝贤堂,都是些大户人家。

**俺那叫油坊。

**母亲讲,光靠种地养家糊口是非常艰难的。遥澜的地形属于典型的滨海低山丘陵,山岭起伏。从地势上看,达璞山、逍璞山、和雪蕨山、逯麻山在中部构成了东北至西南方向的脊梁,支脉蔓延全境。东部是低山丘陵,南部是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而东南则是蜿蜒公里的海岸线。海靖的土壤属于棕壤。土层薄,肥力低下。但在当地,这种土壤却养活着家家户户。

**在母亲的记忆里,从祖辈到平辈,每一位亲人,都历历在目——

**母亲:我父亲名叫泽蓁,字容谷。我爷爷名叫白华。

**我自己家住一个院子。房子新盖了没多长时间,才建的。五间房子,挺大的一个院子。住着我奶奶、我爷爷、我父亲母亲,还有我大姐、二姐、我和弟弟我们姊妹四个,就没有其他人了。你姑姥姥常说,哎呀,我就记得你爷(父亲)在家那时候,你吃饭都不敢抬头,(dāo,夹)个菜都低着头。害怕,害怕我父亲,很严厉呀,我父亲。再说是我是老三,是三姑娘,他不喜欢。哎呀,生了我弟弟高兴死了。生了我,他连看都不看,所以我就害怕。

**我爷爷这辈是老弟兄四个,大爷爷,我爷爷老二,还有三爷爷和四爷爷,一个老爷爷留下这老哥四个;我父亲这辈,先说男孩,这些小弟兄们排行共哥八个。大爷爷留下这后代叫泽稷,排行老大,我叫他大爷(dà·ye,伯父)。我爷爷就留下我父亲,我父亲之前还有个大爷的,长到七岁时没了。我三爷爷家两个儿子,三叔泽梅和四叔泽秀。四爷爷家四个儿子,就这么排下去的,老五泽芸、老六泽艾、老七泽莱和老八。女姊妹,大爷爷家有个大姑,我姑是老二,三爷爷家有三姑、四姑,我四爷爷家留下五姑,这是排行五个女姊妹。这里面,四爷爷是两房媳妇,正房俺叫她四奶奶,四奶奶不生孩子。又娶了个二房,按照排行,俺就叫她五奶奶。俺这个五奶奶生了四五个儿子一个闺女。

**我这一代,大爷爷家里,泽稷大爷他家儿子多,四个儿子,增文是老大,增良是老四,还有个女儿;我是姊妹三个,就我弟弟一个男孩;我三爷爷家就多了,三叔家有一个女孩,我叫她妹妹,有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其中一个叫增生;我四叔家就增君一个;四爷爷家里的那些叔叔的情况就都不知道了,他们大都在吉林和辽宁。

**青岛民居大都是封闭式院落。

**院墙一般从正房山墙向前延伸,围成一个院子。院墙有草筋土墙的,也有土坯、石头的。院子大门也叫街门,它能反映出住宅的规模和主人的家境。大门一般设在院子的东南位置。大门的上方有吉祥画,下面有门坎,门坎两端有门枕石。讲究的人家,门枕石的门外部分回被雕成抱鼓形叫做门墩。富家大户还会在漆黑的大门两侧摆上石鼓、石狮,金属门环还连着里面的门划,可以转动开关。在母亲的记忆里,家里房子是起脊的草房。在乡间村里,瓦房只有资财丰厚的大户人家才造得起。

**青岛农村的住房都以正房为主。正房一般分成灶间、东间、西间和里间等。灶间又叫进间,东西两侧搭着锅台。锅台上方设有搁板,有的供着灶王爷。搁板下面墙壁上有个小方洞,放上灯,就可以实现一灯照两屋了。因为做饭时会有热气腾腾的蒸气弥漫满个屋子,所以灶间一般不做顶棚。这样也就常常招来燕子飞到梁上做窝。家有燕子叫,喜事要来到。没听过哪家拒绝过燕子。下面是一家人围着锅台忙活,头顶上则是一窝嫩黄的小嘴丫在唧唧喳喳。

**灶间的东西两侧,正中开门,通向东西两间。东间为上,一般住公婆,儿子儿媳住西间。这两间是有棚的,框架用高粱秸扎制,棚纸有专门的,很漂亮,各种图案。头顶有棚,地上有炕。炕上铺着用苇子或高粱秸篾织成的炕席,植物的原色干净又朴素。炕是睡觉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家人吃饭和女主人做针线的地方。

**年和年,尽管家里也有燕子,可迎来的却不是喜事。没人能想到,随着年春当地土改复查的展开,养活了一大家口人的油坊,正潜伏着一场不期而遇的——

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公告

本平台所刊登的《那些年——我们的回忆》中的图文、信息及资料,

均为作者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转载或引用须注明出处。

如联系,请留言

___________________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章雨季1945被押1油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