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爹
郭炳熙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年7月底,唐山发生7.8级强地震,生产队的“双抢”在“抗震救灾”中接近尾声,傍晚时分,没有一丝风,气温感觉更高了。小村里弥漫着柴草燃烧的气味、炒菜的辣味。劳作一天的人们也从田间地头收拾农具,疲惫地往家里走去,小小的山村鸡鸣狗吠之声变成了另一种喧嚣:小孩疯打的嬉闹声、找大人回家吃饭的叫喊声、蒲扇拍打蚊子的声音、婴儿被蚊子叮咬和热得受不了的哭闹声。
一
葫芦爹也结束了生产队一天的劳作又去浇菜园了。这一个夏天一条黑色短裤穿到底的壮年汉子,一家8口人,住在一套明三暗六的瓦房里,四个儿子中的老大荣光、老二荣宗已经在生产队拿工分,老三荣耀、老四荣祖和大女儿秀秀都在上学,暑假也能拿些工分,幺姑娘瑶瑶才四岁,是家里唯一的“闲人”,平时生产队大人出工,她妈妈就把她丢到我家,让我奶奶看着。
葫芦爹的大名叫郭洪历,与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弘历皇帝谐音同名。“洪”是郭氏家族的一个辈分,是我爷爷辈,我从小到大一直叫他葫芦爹,直到我年龄大一点,看工分本才知道其大名。听奶奶讲,葫芦爹是他妈妈49岁时生的。一般来说,49岁的妇女已经进入更年期甚至绝经,生娃的可能性不大,但为了传宗接代,葫芦爹的母亲在有两个女儿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四十九,丢个丑”,生下了葫芦爹,小名叫“秋葫芦”简称“葫芦”,意思大家心照不宣。
荣耀到湾子北头大声喊葫芦爹回家吃饭,葫芦爹一直把茄子、辣椒、苋菜、南瓜、葫芦秧浇了一遍水,才回到村口,又顺便去水井挑了一担水,一家人晚上洗澡需要大量的水。葫芦爹放下水桶,洗把脸,拿把蒲扇,坐到了门外的竹床边。
夏天的晚餐是一般是苋菜煮手擀面。程奶奶一边把一大盆擀面端出来放在门口的竹床上,一边喊着老三荣耀去灶房端菜、喊老四荣祖去拿碗筷。荣耀把一大碗红辣椒炒南瓜、一大碗空心菜和一碗酸豆角放在竹床上,一家人开始了晚餐。
葫芦爹除了擀面以外,还有一碗猪油炒过的米饭,这是程奶奶给葫芦爹这个劳动力例外准备的。葫芦爹每天劳动强度太大,不吃点猪油做事无力腿发软。挑草头、上山挑柴火,程奶奶会在蒸饭时蒸一酒盅猪油,偷偷倒在葫芦爹的饭里。夏季,每天午饭时,程奶奶都要特意盛一碗饭放到碗柜顶上藏起来晚上炒给葫芦爹吃。孩子们虽然嘴馋,但这点已经习惯了。
擀面是早就煮好的,既不烫,也显得浓稠,没多久,一盆擀面和几大碗菜很快就抢了个精光。
吃完晚饭,孩子们各自散去,几个邻居聚在葫芦爹门前聊天,程奶奶泡了一大壶绿茶,又将白瓷茶盅洗净,给邻居倒上茶,就去洗碗刷锅。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唐山大地震,那时信息来源只有公社的广播和几天来一次的报纸,除了从广播里听到毛主席、*中央和部队进入了唐山开始救人工作以及唐山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消息外,唐山大地震的一切具体情况,都不清楚。他们也绘声绘色地聊一些小道消息:如地震前哪里出现了异常现象、唐山地震后一些不法分子进入灾区偷盗财物被解放军抓获受到了怎样的处罚……
大家正聊着,生产队的钟声响起来。所谓的“钟”实际是大队加工厂磨面机上磨损的钢磨,用铁丝从旁边的螺孔穿出,挂在队长洪华爹门前的大椿树树丫上,用铁锤敲击,声音洪亮,穿透力极强,很远都能听见。随着敲钟,每家每户的男将都带着小板凳或小椅子集中到队长洪华爹门前听会。洪华爹传达了白天和大队书记一起到公社会听到的消息: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灾难比想象中更大,死了很多人。希望大家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的重建。同时也要求大家注意各种动物、地质异常现象,有异常现象要及时汇报。
队长洪华爹说完,葫芦爹就说了两件让大家有些紧张的事:一是往小学去的路上出现成片的土克马(蟾蜍幼崽),二是前天去后山找牛,看到滴水崖山坡上出现了一条二十余丈长两尺多宽的裂缝,不知道和地震是否有关。大家叽叽喳喳议论后,队长洪华爹开始安排了第二天的生产任务,就散会了,各自回到自家门前乘凉。
二
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只能过着“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转眼间到了九月,生产队开始刨花生。我村的旱地以沙壤为主,严格意义上是扯花生,花生扯起来后,就地把花生摘下来,挑回稻场晾晒。每到扯花生的那几天,湾子的公共厕所里拉肚子的孩子会很多,吃了生产队的花生,再喝点凉水,引起的消化不良好比吃了泻药。
9月9日,正在扯花生的人们突然听到广播里传来低回的哀乐,毛主席逝世了!人们非常震惊,摘花生的人失声痛哭,议论纷纷,担心将来没有毛主席的日子该怎么过。
然后接到通知,各村在村口用松柏扎上彩门,挂上“继承毛主席遗志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条幅,以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
年9月18日下午四时,毛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追悼大会由王洪文主持,华国峰致悼词,那天吃完午饭,除成分不好的“牛鬼蛇神”留在村里打扫卫生外、全大队的大人小孩全部集中在小学操场上收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追悼大会的实况转播。收听现场,庄严肃穆,由松柏扎成的彩门之上悬挂着巨幅黑底白字的条幅“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彩门中央张贴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的遗像,两个基干民兵背着带刺刀的步枪站在彩门两旁,以生产队为单位,大人小孩安安静静地低头站立,华主席致悼词期间,不断有人晕倒被抬走。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结束之后,人们都心情沉重地回到家里。
经过几天晾晒,花生也晒干了,生产队要将花生榨成浓香的土榨花生油。大队的油榨在对面的湾子里,葫芦爹和一群男劳动力把花生挑到油榨后,先用大锅炒熟,再用牛拉碾子将花生连外壳一起碾碎,把碾碎的花生碎屑放甑里蒸透、用稻草打的,在直径约50cm的铁圈里做成紧实的花生饼,一个个花生饼上架,将木楔撞入,花生油便源源不断地流出。榨花生油期间,除参加榨油的人员,大人小孩一律不得进入榨房。但生产队也会留一些炒熟的黑黢黢的花生,每家分两斤,让小孩子解馋,我们吃完花生,手、脸、嘴巴都变成黑漆漆的了。油榨炒出来的花生,虽然不大好看,但吃起来非常香。如果用刚榨好的花生油炒秋茄子、豆角,那么饭就要多吃好几碗。
10月中旬,新的小道消息满天飞,传说“四人帮”被抓了,那时小,也不懂得什么是“四人帮”,但知道中央抓了毛主席的老婆江青,她是阴谋篡*夺权的坏人。10月下旬正式消息来了,*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原来毛主席逝世时公告中的“你办事、我放心”、“按既定方针办”都是江青一伙自己造的谣。
尔后是召开各种批判、揭发“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会议,广播里一天到晚都是这些内容。接着整个公社以大队为单位集中举行晚间的全民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拥护华主席成为中国的新领袖,那天晚上,大家高举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画像,敲锣打鼓,高呼“打倒四人帮”“拥护华主席”等口号,几个大队同时活动,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次群众活动,比正月十五玩灯还热闹。
晚稻收割后,副业生产又摆上了日程。生产队开始加工豌豆粉丝了。葫芦爹年轻时就学会了做粉丝,因此也成了生产队搞副业的主力。做粉丝生产流程是:加工生粉---制作粉丝----晾晒粉丝几个环节。加工生粉的的方法很原始:将豌豆浸泡,用石磨磨成浆,过滤、将滤液放在大缸里静置一段时间,淀粉沉淀后,舀出上层清水,靠近淀粉部分的浑水要留起来,烧开做成凉粉(俗称油粉)。沉淀的淀粉挖出后要再次用棉布过滤,以滤除水分,然后晾晒淀粉,豆渣则可制作成霉豆渣当菜吃。用红薯制作生粉时,先将红薯洗干净,切成小块,再磨,或者用粉碎机粉碎,后面的流程基本相同,只是红薯渣只能用来喂猪。用豌豆生粉制作的粉条颜色较白,而红苕粉条颜色较暗。制作粉条一般选择晴天无风的日子,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葫芦爹先在大盆里将豌豆或红薯生粉加水润湿,搅拌,一直到生粉能捏成团又容易掰开。另外的几个人在大锅里烧水,水开后就可以制作粉丝了。葫芦爹拿一底下有很多小孔的铜瓢,将调好的生粉拧起一坨放入铜瓢,再用拳头敲击,生粉丝便从瓢下溢出进入开水中煮沸,达到一定长度用菜刀切断瓢底的生粉丝。旁边的人拿两支大竹筷搅拌并捞起熟粉丝,放入凉水中冷却,后面的人再将冷却的粉丝理齐摆放在竹条上,插入支架上晾晒。
粉丝晾晒干燥后,一般也由葫芦爹负责销售。用两个白布制作的大包,挑上百八十斤粉丝,走村串湾沿途叫卖,所得款项交给会计,剩余粉丝则放入生产队的仓库保存。粉丝是我们生产队最拿手的多种经营产品,名声远扬,销路也很好,因为无论哪一家办宴席,都要上一道线粉,意味着亲朋好友要“长来长往”。
三
葫芦爹家大口阔,靠他和程奶奶及两个孩子拿工分,总是缺粮户,所以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要精打细算。做午饭时,程奶奶总会在饭里蒸些红薯或南瓜,有时是红薯干,以确保月底口粮能接上。除此之外,多挣工分也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方法。所以荣光初中毕业后就回生产队参加劳动,还当上了记工员,后来又响应政策在大悟化肥厂做了几年亦工亦农的工人。
葫芦爹最遗憾的是不能治好老二荣宗的脚。那年冬天他和几个小孩玩火时,不小心引燃了一只棉鞋,把脚烧伤得很厉害。当时的经济条件,家里没有钱医院,就在公社卫生院住院治疗。那时的卫生院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有些医生还是各大队派出的赤脚医生。医生用盐水清洗伤口后,涂了一些“狗油”(其实是猪獾油),就用纱布包裹起来,等伤势略有好转,发现踝关节处肌肉粘连起来了,医院也很努力,但伤口始终不结痂,到十几岁还在溃疡,这只脚也就变成榔头一般。所以荣宗小学没毕业后就辍学了。荣宗辍学后,由于无法下水干活,生产队安排他和锤子佬佬一起放牛,农闲时,他将一群牛赶到后山,任牛自由啃食野草,倒也轻松自在。农忙时则在大人回家吃饭的间隙,牵着或看着牛在田埂上吃草,以免牛啃食庄稼。
荣宗叔头脑特灵活,特别顾家,他山上放牛时,总能顺便捡拾大量野生蘑菇、地耳子改善家里的生活。“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在不同的月份,还采摘一些野生树莓、山楂、猕猴桃(杨桃)、毛栗给弟妹们分享,挖一些桔梗、苍术、柴胡等中药材卖给收购站换钱或者捡拾一些枯枝死树回家做柴火。
后来,葫芦爹找到大队书记,将荣宗安排到大队加工厂加工大米、面粉和饲料。加工厂在老祠堂内,噪声大、粉尘多,工作环境恶劣,但工作还是比较清闲。荣宗到加工厂没多久,就能独立加工和维修柴油机、碾米机。后来大队又买了手扶拖拉机,荣宗就开上了手扶拖拉机跑运输,学会了拖拉机耕田、抽水等技能,成了大队的能人。
四
葫芦爹见多识广。有时晚饭在室外乘凉时,我们也会聚集在葫芦爹旁边听他讲故事。葫芦爹讲的多半是行善积德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来源于葫芦爹看过的老戏、听过的评书和走街串巷听来的民间故事,葫芦爹讲得有板有眼,我们听得聚精会神。很多故事我都忘记了,但有一个故事我记忆很深。故事的梗概是:
有一个姓黄的人总在做善事,在河边驮人过河,风雨无阻,人们叫他黄善人,但也有人说黄善人的坏话。这事被观音菩萨知道了,就化身一个漂亮的村姑,让黄善人背她过河,到了河中间,观音菩萨故意露出三寸金莲,黄善人非常怜爱这种小脚,又摸又揉,还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小脚的长度,观音菩萨过河后,对黄善人说道“人善心不善,死了变黄鳝,尸体不臭也不烂。”没多久,黄善人死了,这条河里就出现黄鳝。讲完故事,葫芦爹还煞有介事说黄鳝是人变的,是不能吃的。
葫芦爹是用故事来教育还是吓唬我们或者本身就是他的信仰,我不得而知。他讲的另外一个故事对我们影响很大:曾经有个住在小河边的人,晚上睡觉时觉得床不稳,在床底下摸到一块石头垫床脚,恰好合适,从此以后这间房子里既无老鼠又无蚊子。十多年后,房屋的主人改造房屋,移动木床才发现床脚下垫的竟然是一只乌龟。主人很内疚,将乌龟壳钻了一个小孔,把家里的一只金耳环固定在小孔上将其放生。乌龟放生后不久,一天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这只乌龟突然带了一群大大小小的乌龟到了这家,见到主人,咬住裤管把主人往外拉,其他乌龟也是见人就拉,这种异象惊动了全村人,大家连忙收拾细软,跟随乌龟来到后山,不一会,山洪暴发,全村的房屋全部被洪水冲垮。
这些故事有着原始的迷信色彩,我们小时候都非常相信故事内容,对我们也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很多动物,长辈们是不让我们伤害的,更别谈吃这些动物。黄鳝、乌龟、青蛙(我们叫青蛙为“克马”)、蛇对我们来说都是很神圣的动物。在我们心中一直认为乌龟很有灵性,有仙气的动物,从而保留了不吃乌龟的传统,那时收割水稻会见到很多乌龟,都被无一例外地放生。
葫芦爹要求孩子“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但老三荣耀却偷偷干了一件让他大发雷霆的事情。记得有一年,荣耀打死了一条近2米长的乌梢蛇,当时蛇皮可以卖2块多钱。他将蛇皮剥下后,竟然将蛇肉提到茶厂的知青点,几个武汉下放的男知青十分高兴,将蛇肉和蒜头爆炒后炖了一大锅纯白如炼奶、醇香扑鼻的蛇汤。看着诱人的蛇汤,我们都不敢吃,而武汉知青却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还是尝了尝,味道果然很鲜美,但好多天还是后怕。
这件事终究还是让葫芦爹知道了。荣耀叔跪在洗衣板上,葫芦爹拿一根竹条狠狠地抽打,一边打还一边吼,直到荣耀承认错误,发誓再也不敢为止。这件事后,我才知道葫芦爹脾气上来还是很厉害的。
五
困难的日子终究过得有点慢。时间到了年,葫芦爹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22岁的老大荣光该找媳妇了,老二荣宗离开了加工厂,在大队小学开的小卖部里卖些煤油、白酒、食盐、海带、汽水、解放鞋等生活用品。老三荣耀正在上初中二年级,马上要中考了,几个小的也都在上学。葫芦爹身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了。
生产队对劳动力的管理相对以前更灵活些。农闲时可以外出搞副业也不算投机倒把了,但回来要交一定的副业款给生产队。葫芦爹没什么技术,也没有资金,但有的是力气,考虑再三,觉得该外出赚钱了。年正月初六,是葫芦爹下汉口的日子。“七不出门八不归,初九出门拿钱回”。他告别家人,独自一人来到了武汉,开始了收购废品的谋生之路。因为他知道,这个行业需要的本钱少,工作灵活,资金周转也比较快。
葫芦爹准备在汉口三眼桥租房。这个地方他比较熟悉,五十年代葫芦爹被招进了省建筑公司,是正式工,在这一带盖过房子、修过马路、加固过张公堤,当时就住在三眼桥老赵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葫芦爹抵不住家里老人的再三要求,被迫辞职回家务农。三眼桥靠近黄孝河,黄孝河是当时武汉的龙须沟,环境卫生较差,尤其是夏天,晴天蚊蝇猖獗,臭气熏天;雨天道路泥泞,污水横溢。这里的居民多半是附近的菜农,房租很便宜。
葫芦爹下车后,直奔老赵家,他给老赵带来了糍粑、酸豆角、腌萝卜。大新年的有朋自远方来,老赵非常高兴,热情招待了葫芦爹。老赵六十多岁了,老家在黄陂,50年代被招进了柴油机厂当工人,老伴是武汉菜农,现在居住的这套平房,是他们在集体划拨的土地上自建的。老两口对农村的味道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农村的糍粑、腌菜,武汉菜市场售卖的年糕虽然也是糯米制作,但就是没有糍粑的那个味道。老赵和老伴都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老赵的子女混得都不错:儿子在北京警备区当兵,当上了营长;女儿下放到荆门,回城后在一家工厂当技术员,嫁给了王家墩机场营房股的一名干部,也算是军婚。
正月早晨的气温还很低,街道上冷冷清清,黄孝河乌黑河水边的枯草上似乎还有些许薄霜。葫芦爹穿上棉袄,洗刷完毕,拉着板车从三眼桥出发了。在一家路边小店吃了碗热干面,喝了碗稀饭。街道上不时有穿着新衣服的人们用网兜提着水果、点心外出拜年,而孩子则拿着摔炮,边走边摔,不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葫芦爹突然觉得有些孤独,年过月未尽,收废品可能不合时宜。快10点钟,茫然的葫芦爹来到了唐家墩,还没有任何收获。
正当葫芦爹心情极度沮丧时,一个年轻人在马路对面对着他喊道“老乡,请你帮忙搬个家,去不去?”
“搬家,可得可得,我去我去。”葫芦爹兴奋地答道,并未讨价还价。
葫芦爹跟着年轻人来到一栋老旧的居民楼下,将板车放在墙边,随年轻人来到三楼。房间里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将物品打包,客厅里摆放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纸箱、木箱和其他家具杂物。按照年轻人的要求,葫芦爹要将这些东西全部搬到另外一栋楼房的四楼。
葫芦爹脱下棉袄,和这家人一道,楼上楼下忙了近6个小时,才搬完这些东西。这家人给了葫芦爹15元钱,还将一些旧衣服、旧书报、淘汰的餐具、用具全部送给了葫芦爹,葫芦爹和东家相互道谢,客客气气道别,拉着杂七杂八满满一板车东西回到租住地。
晚上,心情愉悦的葫芦爹在小餐馆炒一盘菜薹和一盘猪头肉,美滋滋地喝了二两米酒,吃一大碗米饭。回到租住地后,顾不得疲劳,简单地清理了拖回的废品,烧了点水,洗了澡就休息了。
正月十四,葫芦爹要回家过元宵节,元宵节在农村也叫“过月半”“过十五”,这是比过年更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子都要举行灯会,散灯从正月十三到十五、龙灯从十五到十七。我们村是玩的龙灯,正月十五之前将龙灯的各个部分准备到位,十五下午煎糍粑送灶王爷上天后检查灯具、狮子、罗汉。尔后孩子们沿着固定的路线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名曰“撵毛狗(狐狸)兔”,保障一年家禽不受狐狸祸害,庄稼不被兔子偷吃。这个过程完成后,夜幕已经降临,鞭炮齐鸣之中,隆重请出神狮、罗汉,出龙灯了。
在隆重庄严的仪式后,两条龙灯在排灯引导下,缓缓出发,按照搬尖、拜庙、拜宗祠、拜土地庙的顺序进行。搬尖是龙灯、狮子、罗汉上到后山,在山顶左右摇曳,同时燃放焰火,象征巨龙腾飞,也算和周围村庄的乡亲们打招呼,然后直抵宗庙(金鼓中学校内),为的是抢烧头香。进入学校操场照例要进行舞龙表演、万炮齐鸣锣鼓喧天之中,其他村的龙灯也到达了,于是几条巨龙各显风采,共同表演,引起群众的高呼不断,使拜庙活动达到高潮。操场上、公路上的群众人山人海,十分壮观。
尔后的拜宗祠、拜土地庙完成后,龙灯回村,停在门前广场,狮子、罗汉则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各家各户则放鞭炮迎接、敬封鱼腊肉,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新婚家庭或条件较好的人家,狮子则在笑面罗汉指引下“癞”着不走,百般“敲诈”,直到主人拿出好烟好酒,方肯打躬作揖,拜谢而去。狮子进门以后,还必须有一个人说“彩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干脆就用毛主席诗词如“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之类代替,后来,一些传统的“彩头”又被老一辈传承下来。
我记忆中的一段“彩头”:
锣鼓敲得喜盈盈嘞,咚嘿
老板是个发财人啦,咚嘿
一发富喂咚嘿
二发贵啊咚嘿
三发三元及第耶咚嘿
四发四品华堂啦咚嘿
五发五子登科喂咚嘿
六发六合同春长啊咚嘿
七发七心拱照耶咚嘿
八发八马回乡啊咚嘿
九发九龙凤胜嘞咚嘿
十发金玉满堂啊咚嘿
今日金狮起了身嘞咚嘿
老幼人等享太平..........咚嘿(快速敲锣打鼓)
(下集待续)
上图:郭炳熙老师与《悟文观止》
相关主题:
大悟米酒‖郭炳熙
我在大悟三中的日子‖郭炳熙(“恰同学少年”征文之二)
关于征集“小村人和事”散文、故事的公告
为了《悟文观止》持续、稳步推进的需要,现开始征集“小村人和事”散文、故事作品,希望更多的人,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的影子、留下时代的烙印、记录真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